【AI與教育】
編者按
教以潛心,研以致遠。教研是教育發(fā)展的基石,推動著教學質量提升和教師專業(yè)成長。隨著AI技術廣泛應用,學校的校本教研也發(fā)生了諸多變化,這會對課堂產生怎樣的影響?本期,讓我們跟隨記者,聽聽專家、師生們怎么說。
AI熱潮來臨,校本教研隨之改變
如何“診斷”一堂課的好與壞?
“學生自主時長占比32%,教師提問62個,其中高階問題僅2%,學生發(fā)言時間6分鐘,84%為簡單回應……”在成都市溫江區(qū)西南財經大學附屬實驗小學的數學教研現場,課堂智能診斷系統如“顯微鏡”般,通過數據解碼將隱藏的問題轉化為具體數據。
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所長崔允漷教授這樣打比方:原先的聽評課好比“中醫(yī)看病”,而課堂智能診斷系統就像是課堂體檢報告。前者的關鍵在于該中醫(yī)是不是“名醫(yī)”,但是,能練成“名醫(yī)”的人太少了;后者則更“大眾化”,可以把課堂報告化數字化,形成非常容易解讀的數課報告。
西南財經大學附屬實驗小學是一所教師平均教齡僅3年的新建校,采用華東師范大學課程所研發(fā)的數課分析平臺后,學校以“AI+教研”為支點,撬動了課堂變革。數據為教研提供了精準靶點,讓教師能聚焦“學生被動參與”“問題設計淺層化”等核心問題,為課堂變革錨定方向。例如,語文組通過“師生對話輪次分析”優(yōu)化閱讀教學,科學組借助“課堂問答及行為占比”培養(yǎng)學生審辯能力,英語組利用“課堂話語分析”促進學生深度思考……
作為西南財經大學附屬實驗小學的教師,周靜感慨,在學校的教研中心,像這樣“研”味十足的課例研討活動每天都在進行,這種數據驅動的教研變革正在重塑課堂生態(tài)。
“曾經的校本教研主題有兩大癥結。一是跟風式。新課標、新教學要求什么我們就研究什么,學校領導提倡什么我們就研究什么,別的教研組研究什么我們就研究什么。二是寬泛式。校本教研的主題如同一張沒有邊界的大網,比如,小學數學核心素養(yǎng)如何解決的教研,缺乏聚焦性,導致研究浮于表面,難以形成深度成果?!彼拇ǔ啥际袦亟瓍^(qū)教研員劉蓮吟直言,“隨著AI應用日益廣泛,學校的校本教研也隨之發(fā)生變化,亟須把握精準、走向循證。”
數據驅動的循證教研,正在重塑課堂生態(tài)
如何利用AI平臺提供的課堂數據做好教研?當看到數據密密麻麻、內容充分翔實的課堂數據報告時,有些教師產生了新困惑:“新教研該做什么,又該怎么做?”
“如果片面地使用技術手段進行課堂分析,很容易陷入無結構的、指標被簡化和標簽化的風險?!比A東師范大學教授周文葉表示。
在專家看來,AI平臺提供的教研數據,可以理解為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構建課堂分析框架與編碼規(guī)則,對課堂教學行為、時間、話語等數據進行智能分析與研究的過程。這種AI參與的新教研旨在通過對課堂的多模態(tài)數據分析,為教師、學校和教育研究者提供全功能、全過程、全方位的專業(yè)反饋,從而促進教師的教學反思,并革新人機融合的常態(tài)化教研。新教研的核心在于:將課堂視為一個數字化的智能支持系統。
“新教研本質上是循證教研。”周文葉說,循證,即基于證據或遵循證據。循證教研即基于證據的教研,強調教育者基于客觀真實的證據開展教研活動,是一種以實踐為基礎,以科學研究為支撐,不斷探索、實驗、總結并改進教學方法和策略的一種教育教學研究方式。教研的效果一方面取決于證據信息,一方面取決于互動過程,如果只關注證據信息本身,不關注互動過程質量的改善,對于教師來說,有失偏頗。
“以聽評課教研的形式為例,這種教研不應局限于授課老師的展示和專家的點評。”周文葉表示,“聽課,實質上是以這堂課上的證據來研究自己教學中的問題,以便對這個問題有更深入的理解,從而更好地改進自己的教學?!?/p>
因而,在新型教研活動中,每位老師圍繞著問題“循證”,更好地理解“證”,依“證”來改進教學。
江蘇無錫市新城中學教師許藝艦對此深有感觸:“以前聽課,主要靠肉眼觀察和手記筆記,難免有疏漏?,F在借助平臺數據,能精準發(fā)現課堂中的細節(jié)問題,比如教師的口頭禪,教師提問的數量及類別等。有了數據支撐,評課也不再單憑主觀經驗,這為議課提供了客觀依據。”
西南財經大學附屬實驗小學校長趙蓉介紹,學校已形成“數據診斷—策略改進—實踐優(yōu)化”的教研閉環(huán),各學科教師將“數據針灸式診斷”與“經驗切片式研討”相結合,實現課堂評價“自評、他評、人工智能評”三位一體。這樣的教研促使教師深度碰撞,從關注“教”走向關注“學”,學生學習從“被動接受”變?yōu)椤爸鲃犹骄俊保纬上到y性的課堂變革生態(tài)。
適應新教研模式,追求高質量課堂
如何定義一節(jié)好課?
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基于國際比較研究與我國優(yōu)秀課例的提煉,提出了關于好課的標準框架。按照這一框架,高品質課堂的標準包含三個維度:效率、公平和民主。華東師范大學副教授楊曉哲表示,好課是一種追求目標,它更需要數據支持。
過去,在師生對話中常有這樣的情況:教師困惑于自己的一次次碎片式提問是否“問得過細”,學生則難以領會教師提問的意義,只能應付作答。福建省南安一中教師尤凱麗表示,對于這種情況,數據分析可以找到癥結所在,帶來改進方法。比如,當教師第一次上課的時候發(fā)現學生們解釋性推理性的回答較少,就可以更新課堂教學設計,在第二次上課時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內容,使其回答更具深度。
基于人工智能的多模態(tài)數據分析,使得大規(guī)模、標準化、專業(yè)化的課堂分析成為可能。因而,教研模式亦成為推動人機融合的常態(tài)化研究和教學。劉蓮吟告訴記者,AI數課報告可隨時生成,使教研活動融入日常教學,形成常態(tài)化、伴隨式的教研模式,實現教研與教學無縫銜接。與此同時,教師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也被激發(fā),促使他們主動利用AI工具和技術開展教研活動,探索適合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教學策略。
“一線教師要清醒地認識到,AI數課報告無法直接解決課堂教學中的個性化問題,這就需要教師根據自身的教學經驗、學生的學情和課堂實際情況進行專業(yè)的思考和判斷,發(fā)揮自身的專業(yè)優(yōu)勢和教育智慧,巧妙地將AI技術與教學實際相結合?!鄙虾J泄饷髦袑W教師常婧表示。
無論是傳統教研還是AI時代的教研,其根本目的都是為了提升教學質量,促進學生發(fā)展和教師專業(yè)成長。高品質課堂的指標,正指向構建一個更全面、更科學、更人性化的課堂評價體系。它們不僅僅關注知識傳遞的結果,更關注教學過程的質量、學生參與的廣度和深度,以及師生關系的和諧。
楊曉哲也認為,基于數據證據調整和優(yōu)化教學策略,如何科學地設計和應用AI系統成為關鍵所在。AI提供的分析和反饋是全面、專業(yè)的反饋,而非簡單的標簽化評價。教師應靈活運用AI,而不是被工具驅動,應避免陷入“機器教學”的困境,保持教學的創(chuàng)造性和人文性。楊曉哲建議,AI時代,教師要提升教學反思能力,利用AI提供的分析和反饋,更深入地反思自身教學行為和效果;要適應人機融合的教研模式,學會與智能系統協同工作,利用其進行教學研究和創(chuàng)新實踐。(記者 靳曉燕)